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结束后,官媒发布了一个视频,揭露了另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真相。
这一切要先从冬奥会开幕之前说起。
在出发来中国之前,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陆续收到两个警告。
其中第一个警告是——“不要吃中国肉”。
2022年1月,德国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警告前往北京参加2022年冬奥会的运动员,在中国不要吃肉。
因为这些肉类极有可能添加了“瘦肉精”。
这种说法,在冬奥会开始后,一度引发了很多争议。
最先跳出来附和的是韩国。
根据韩国媒体报道,韩国速滑选手郑在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
“北京冬的饭菜是最糟糕的,它没有味道,中国人似乎不会做饭。”
“当我看到菜单时,我想回家。”
与此同时,韩国《首尔新闻》也发布消息称:
韩国运动员抱怨冬奥村食物油腻,不好吃。
甚至还说,“为了帮助运动员们发挥出最佳水平,韩方不得不在冬奥村附近设置配餐中心。”
如果说“口味不合”的话,我们可以理解,毕竟确实存在饮食差异。
像是韩国的主要“正餐”,就只能在我们的小料区才能找到。
但其他的“指控”,就明显是恶意抹黑了。
比如,关于“瘦肉精”。
实际上,中国早在10年前,就已经明令禁止使用“瘦肉精”。
反而是一些美欧国家,至今依然在使用“瘦肉精”。
自己屁股没擦干净,就忙着“倒打一耙”,倒也是某些国家的老传统了。
他们没有做过详尽的调查,只能通过发挥想象力制造谣言。
而这些想象力的来源,往往是他们曾经或是现在做过的恶。
这就跟他们前段时间造谣“xj棉”一样,根源其实是他们自己曾奴役过黑人,所以下意识就以同样的方式造谣我们。
除了“不能吃中国肉”之外,他们对运动员所提出的第二个警告是“不要带电脑和手机来中国”。
他们说这样做是为了“避免被监视”。
1月11日,荷兰《人民报》首先报道称,荷兰奥委会预计:
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,会受到中国的监视,不要将个人手机等电子设备带到中国。
此后,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等国也紧随其后,纷纷向运动员,提出了类似的警告。
提议运动员不带手机,其实有另一个目的,暂且不表。
倒是这个“监视”的论调,颇有西方传统“降智言论”的风采。
印象最深的是这两年疫情,某国号召“抵制中国生产的口罩”,其原因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。
他们认为我们会在口罩中加入“5G天线”,能通过无线电波跟踪并控制民众。
还真别说,这种在我们看来不可理喻的“降智言论”,在西方社会中还是很有市场的。
比如之前川普说用“消毒水治疗新冠”后,真就有不少人如法炮制……
对于这一类明显降智的言论,我们一向是懒得解释的。
“不与小人争高下,不同傻瓜论短长。”
这是一个大国的气度,也是一种体面的智慧。
犯不着针锋相对,且看我们如何“春风化雨”、“以柔克刚”。
冬奥村的饮食,一律按照超高规格来准备,光菜单就花了整整四年才制定完成。
考虑到各国饮食差异、民族宗教差异,食堂共准备了整整678道菜,8天一个循环。
每天大概有200道菜,供运动员随便挑选。
从早餐到宵夜,世界各地的美食一道道摆上来,荤素搭配、营养丰富。
在琳琅满目的美食中,我们的本土美食是最先脱颖而出的。
其中烤鸭和饺子,特别受到运动员们的欢迎。
据统计,仅仅一顿午餐,就要消耗80多只烤鸭;高峰时餐厅每天都要消耗至少200斤饺子。
在这些美食的诱惑下,很多运动员的冬奥生活记录Vlog,变成了大型“吃播”现场。
美国18岁的滑雪运动员特莎·莫德,对中国美食情有独钟。
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中国特色美食,例如麻婆豆腐,担担面……
为此,她还专门全程记录了自己的“吃播”,上传到网上。
而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茱莉亚-马里诺,则自爆自己最喜欢吃饺子。
“自从来到这里,我大概已经吃了200个饺子。从训练场地一回来,就开始吃饺子。”
不是在吃饺子,就是在吃饺子的路上。
荷兰速滑名将,尤塔·里尔达姆,跟其他选手则不太一样。
她似乎特别钟情于麻辣烫,数次在ins上表达了对这种“新鲜美食”的喜爱。
原本不会使用筷子的她,还特地学习了筷子的使用方法,以更好地感受麻辣烫的美味。
来自挪威的95后运动员,菲利普·菲耶尔德·安德森,实力演绎了什么叫“痛并快乐着”:
“所有吃喝都是免费的,离开这里的时候,我大概要胖10斤。”
俄罗斯代表团,更是发挥了“战斗民族”级别的超大胃容量。
“所有的食物都很美味。告诉你们一个秘密,我们把所有食物尝了个遍。”
马耳他选手珍妮丝·斯皮泰里,作为马耳他唯一一个冬奥会运动员,还把豆沙包带到了赛场。
等待分数时,她就掏出豆沙包站那边吃边等,还对镜头比了大拇指。
“我爱吃豆包!味道好极了!”
除了豆包,“麻球”也是她的最爱,似乎特别喜欢我们的面制品。
“我可以吃100个。”
如果说上面的运动员还止步于交口称赞,下面这位可就算是“离大谱”了。
意大利选手因为吃得太多,直接把马桶给拉堵住了。
尴尬中透着喜感,喜感中透着忧伤。
而网友的评论更损:
意大利队员回去就写了个桃花源记。
尽管大部分国家的运动员都表达了对奥运村食堂的喜爱,但也有那么一些人“死鸭子嘴硬”。
还记得之前说的,公然“抵制中国食物”的韩国吗?
表面上他们对奥运村提供的食物嫌弃至极,但实际上是一样也没少吃。
同时还不忘装模作样:人多的时候故意表现的一脸嫌弃,人少的时候偷偷大快朵颐。
最离谱的是,他们还因为把太多西瓜打包回宿舍“偷吃”,遭到了其他国家运动员的投诉。
不愧是韩国,说一套做一套的本事还是你强。
就这样,一场关于“饮食”引发的争议,被事实轻松化解。
不仅如此,在看到真实的中国后,一些国外运动员还当场化身为“迷弟迷妹”,成为了我们的“免费水军”。
除了饮食方面,我们在这次冬奥会的准备方面也做的十分充分,致力于给选手们最佳的参赛体验。
多种模式的智能按摩床,帮助缓解运动员们一天比赛的辛劳。
技术过硬的“Tony老师”们,给运动员们做好形象管理。
还有会做冰墩墩的美甲师,专门帮你实现“冰墩墩”自由。
正因为体验过于舒适,许多国外运动员都在离别之际,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。
有的运动员更是在离别之前泪洒当场:
“我很难过,我会在飞机上哭。”
这样的温情时刻,令人动容。
“百闻不如一见”,来到中国的外国运动员们,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了真实的中国。
顶着国外媒体和舆论的双重压力,很多运动员依然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看法。
比如美国运动员阿伦·布隆克(Aaron Blunck),他在2月13日的记者会上公然揭示某国一直以来对中国的造谣式的宣传。
“那些其实都是假的。实际上,一切都很了不起。所有人,从工作人员到核酸检测员,到住宿条件,这是我们参加过的水平很高的冬奥会。”
美国女滑雪运动员特莎·莫德运动员,则多次被北京冬奥会感动落泪,
“他们太友善了。所有的志愿者都很贴心,他们看到我们来这里很开心,我们感到像回到家一样。”
在比赛结束要离开之前,她还拍摄视频哭泣着说:
“我很难过,我不想走。”
不单单是运动员,部分被派来污蔑、造谣、抹黑中国的记者,在亲自体验了“中国式防疫”后,居然“当场叛变”。
比如《纽约时报》的某位记者,在跟主持人连线时,不顾美国当地的“政治正确”,大肆赞扬中国的防疫工作。
她亲口承认了中国“动态清零”的事实,并在言语中透露出对美国疫情现状的无奈。
其实,无论是国外运动员美食Vlog,还是这些外国媒体的正向“澄清”式报道,都指向了同一个事实:
那就是让不少国外网友,看到了真正的中国。
而不是外媒眼里加了滤镜的中国。
这些外国民众有机会脱离西方媒体制造的“信息茧房”、有机会接触到真相。
同时也戳破了西方所精心编织的,针对中国的谎言。
如今看来,冬奥会开始之前,西方国家鼓吹运动员不带手机,完全就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。
恐怕他们真正的目的,是不想让这些运动员们用手机将他们在东奥村的真实生活记录下来,发在网上。
因为这些真实的记录,会打破他们长期以来的造谣和抹黑,会让被“洗脑”已久的西方社会,看到一个平凡、真实、温暖的中国。
这是他们不敢面对,也不想面对的一幕。
可笑的是,某些西方国家一直标榜所谓的“价值观”,比如:
让体育远离政治,比如科学与人才没有国界、要保证人才投奔自由,比如言论自由,比如新闻真相与自由。
但实际上,他们却彻底地将这些“金科玉律”踩在了脚底。
将体育和政治牢牢挂钩,践踏新闻真相与自由,抹黑、污蔑中国;
煽动他国抵制北京冬奥会、高价收买他国运动员污蔑中国;
仅仅因为谷爱凌放弃美国而代表中国参赛,美国就歇斯底里的网暴、攻击;
外国运动员、记者说出真相就被攻击为叛徒;
外国人转发真相就被直接封杀……
看来在他们眼里,“体育精神”似乎根本就不像他们嘴里说的那么高贵,真就是“一文不值”。
现在想想,作为冬奥会的举办方,中国每走一步路,都会被国际舆论拿到放大镜下审视,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放大炒作。
是危机,或许也是转机。
个别外媒捕风捉影、颠倒是非,但他们的抹黑企图,终究敌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。
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”。
只要中国行得端、走得正,自然能够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稳、越走越远。
至于那些企图通过北京冬奥会,向中国泼尽脏水的某国们,
还是先担心担心你们自己,
依靠着那点所谓的“价值观”,小心自己的底裤被扒的精光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