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:所有失去,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

上海孤儿院门前,一位母亲牵着一儿一女不断张望着,几经犹豫后,她对小女孩说:

“你先去里面等妈妈,妈妈带哥哥去看病,一会儿就来接你。”

小女孩听话地点了点头,不舍地走进了孤儿院。

另一边,妈妈眼噙泪水,牵着哥哥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
接下来的日子里,小女孩每天都在门口张望,等待那个熟悉的身影……

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母女俩再也没见过面。

这样的故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断上演,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,当时有数以千计的儿童被迫离开家园。

在生存物资紧缺的情况下,国家号召各方支援,身处草原腹地的内蒙人民挺身而出。

从此,在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,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温情动人的场面。

最近,这段历史故事被搬上荧幕——以电影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,开头那一幕便是电影中的情节。

许多观众看后表示:看时温暖感人,看后难以忘怀。

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,引发了观众这样的共鸣呢?

相遇,从初识到渐生好感

从上海孤儿院北迁到内蒙的几千孤儿,都被安置在临时建起的育婴院中。

所有孩子中,有个叫杜思珩的小女孩显得尤为孤独。

她就像一只受伤的小兽,总是耷拉着头,手里紧拽着一块小毛巾,从不主动与人说话,吃饭时也不积极,只是傻傻张望着远方。

幸好这时,她冰冷的世界里,照进了一道火光——保育员萨仁娜对她关怀备至:

在她情绪不安时陪伴她、当她闹脾气时追跑着喂她饭、在她发烧时为她守夜……

当其他小孩被一个个牧民接走时,思珩毫不担心自己没人要,她依然紧握着那块绣有她名字的小毛巾,似乎那才是她的依靠。

其实,只要她愿意回头,她会发现有个怀抱一直为她敞开着。

从杜思珩吃下萨仁娜喂的第一口饭开始,萨仁娜就对她产生了母亲般的怜爱,但苦于自己没有收养资格,只好以育婴员的身份照顾她。

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收养,萨仁娜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,她冲进大帐,对院长说:

“除了按规定收养,也应该尊重考虑孩子的意愿吧。”

院长对她说:“你儿子都那么大了,丈夫又常年在外,不适合收养孩子。”

萨仁娜不甘心,便说:“我把育婴院的孩子们照顾得很好,如果有孩子愿意跟我,让我试一试吧。”

最终,院长被萨仁娜感动了,答应给她一个收养名额。

此时帐外,一个老牧民正拦住杜思珩,想让她做自己的孙女。

杜思珩满脸不情愿地反抗着,直到萨仁娜走出帐外,她仿佛看见了救星,一个箭步冲向萨仁娜,大声喊道:

“我已经选她了!我选的是她!”

那一刻,萨仁娜露出了欣喜无比的笑容——她就要拥有一个女儿了!

在萨仁娜细腻耐心的关爱下,杜思珩渐渐开朗起来,对眼前这个淳朴温柔的牧民妈妈,产生了莫名的好感。

虽无血缘,却有亲缘。

这“缘”落在生活点滴中,便是不顾一切的安抚与接纳,是连绵不断的包容与陪伴,更是草原额吉春风化雨般的爱与温柔。

于杜思珩来说,这“缘”就像一道阳光,帮她驱走了内心连日不散的阴霾,也融化了她内心的坚冰。

相处,从磕绊到彼此依靠

面对眼前既陌生又熟悉的“女儿”,萨仁娜表现出了莫大的重视:

给她准备最舒适的衣物和床铺,甚至拿出了待客的奶豆腐、奶茶。

然而,不是所有的爱意都能获得等价的回应。

作为南方人,杜思珩无法理解那些食物的珍贵,刚入口便吐了出来,甚至打翻了一整碗奶豆腐。

那木汗看得目瞪口呆,他将打翻的奶豆腐一一拾入口中——那是平日不可多得的美味。

除了饮食,生活方面杜思珩也久久不能习惯。

草原上没有厕所,为了迁就杜思珩,智利大选结果萨仁娜与那木汗连夜赶工,为杜思珩建了个临时的厕所。

为了更好地与女儿交流,不懂汉语的萨仁娜便特地请求学校老师,和杜思珩一同上课学习。

慢慢地,在萨仁娜和那木汗的悉心陪伴下,杜思珩逐渐习惯了草原上的生活,甚至学会了独自骑马上学。

不久后,“爸爸”伊德尔的出现,更让杜思珩体会到了家的温暖。

伊德尔回家后,带着全家人去拜访了一位老牧民。回家的路上,伊德尔给杜思珩讲起了老牧民的过往:

老牧民的儿子当初和他一同放牧,为了救他最后丧生火海,老牧民的妻子因无法承受丧子之痛而离世,老牧民从此也变得十分怕火……

故事的最后,伊德尔对杜思珩说:

“遇到困难记得向前走,不要回头,冲过去顶多是一身伤。虽然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,但我们还是要勇敢。”

那一刻,杜思珩的心仿若被击中了,她告诉伊德尔:“我家里的房子被水冲到了,我也没哭。”

说完,所有的委屈涌上心头,智利大选结果变成泪水充盈着这个8岁小女孩的眼睛。

伊德尔心疼地说:“哭出来吧,哭完了记得勇敢。”

若说萨仁娜给予杜思珩的,是衣食住行上的关爱,那伊德尔赋予杜思珩的,则是心灵上的慰藉。

当伊德尔被部队召回时,杜思珩第一次流露出新家人的不舍与眷恋,她紧紧抱住伊德尔,央求他不要离开。

第二天,杜思珩得知伊德尔走后,骑着马追了出去,即使遇上了沙尘暴,她依然没有停下,结果却还是因体力不支滚下了马。

但灵性的马儿却没有停下,它狂奔许久,找到了在部队的伊德尔。

伊德尔看到马儿便知道出事了,连忙请假往家中赶去,途中遇到了被沙尘蒙住的杜思珩,伊德尔满眼不忍地将她抱起,并柔声说:

“我永远不会抛弃你的。”

从那后,杜思珩便开始唤伊德尔“阿爸”。

原来,再无法忘怀的伤痛,也能为爱所淡化。

这样深远又细腻的爱,让小女孩如从远方飘来的种子般有了落地生根的栖处,也有了家的依靠。

相依,从逃离到留下扎根

岁月倏忽而过,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。

杜思珩也从当初懵懂单纯的小女孩,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,然而任凭四季更迭,十年前的那个雨天始终在她的记忆中游走。

她一遍遍地问自己:为何妈妈要把她抛弃?

这时,儿时伙伴马正元的出现,让她燃起了回上海寻亲的希望。

于是两人开始为逃离草原做准备:藏干粮,藏衣物……

一个天蒙蒙亮的早晨,两人带上早已备好的干粮与衣物,骑上马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
被发现后,那木汗带着牧民们一同骑马去找,听到追跑声的杜思珩和马正元提前下马,跑进小沙丘藏了起来。

殊不知,危险已经悄然而至。

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,两人脚下的沙地开始往下沉,不一会儿,两人的身子已经陷进去半截。

突如其来的死亡威胁,让两人将逃跑忘之脑后,只顾着呼救。

闻声赶来的那木汗,不顾自身安危,将杜思珩和马正元救起。而他自己却被流沙牢牢困住,永远长眠在了茫茫大漠中……

得知那木汗去世的噩耗,一向坚强的萨仁娜仿佛失了魂魄,她望着远方撕心裂肺地呐喊,仿佛在做最后的告别。

不久后,伊德尔带着萨仁娜搬了家,丧子之痛让她们无法再安居在这片生活了几十年的乡土之上。

迁离路上,杜思珩跟在马车后面跑,内心充满悔恨的她,多么希望阿爸阿妈能回头看她一眼。

许是感受到了杜思珩内心的呼唤,这对善良的牧民夫妇停了下来,他们对杜思珩说:

“我说过永远不会抛弃你,以后你就叫那木汗吧,那木汗死在流沙里,你就替他活下去吧。”

电影的镜头一转,来到了几十年后:

杜思珩已经扎根当地,成了草原不分割的一份子。

这时,哥哥杜思瀚带着母亲的遗愿,跋山涉水来到草原与她相认。

年逾百岁的萨仁娜得知后,带领一家老小在草原上,对着远方从未谋面的杜思珩生母做安魂祷告:

“我们虽然未曾相见,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女儿,感谢你,生了一个这么好的女儿,让我有机会成为她的额吉。”

影片也在此时迎来了尾声。

主演马苏在微博写道:“萨仁娜额吉似水亦如草,永远包容又坚韧。”

在萨仁娜额吉春风般的抚触下,满是伤痕的小女孩逐渐被治愈,最终她选择扎根在草原,过完她坎坷而温暖的一生。

其实,所有的失去,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到。

虽然杜思珩从小就离开了母亲的怀抱,但却有草原额吉无私纯洁的爱,伴她走过半生伤痛,直至人生暮年。

人活一世,得到也好,失去也罢,都是寻常。珍惜眼前所拥有的,释怀已经已失去的,才是我们最该有的生活姿态。

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,草原的尽头是什么呢?

是如炊烟般缕缕不绝的爱,这份爱足以穿山越岭,抚平所有不安与伤痛;足以跨越时空,即使历经半个世纪,也仍能给我们带来涓涓细流的感动。

有人说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讲的是历史故事,也有人说这是牧民收养孤儿的故事,而我更愿相信它是一个有关于“勇气与希望”的故事。

它不单单有历史赋予的厚重感,更蕴含了治愈人心的内核:

当我们不顾一切往前跑,与残酷交锋,和遗憾相拥时,不妨回头看看,一直守候着我们的家人,他们身上有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与希望。

愿你我,无论是跌至谷底,还是身披阳光,都能拥有抬头的勇气,向前的希望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2赞赏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